纵观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皇室也有很多的娱乐活动,例如,投壶、六博、狩猎、马球等。这里面唯一不同的是,在辽代之前狩猎大多被皇室单纯的当作娱乐活动来消遣时间。但辽代却不同,因为辽代特有的捺钵制度,将渔猎和政事相结合,让辽代成为了那个时期独树一帜的帝国。
但看到这里我们又会疑惑,辽之前的朝代为何没有这样的制度,直到辽代的时候才有?那么捺钵制度最初建立有那些原因呢?辽代又为何建立捺钵制将渔猎和政事相结合如此独特的政治制度?捺钵文化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作用呢?
(资料图片)
欲知详情,且看下文。
春捺钵与捺钵文化
“捺钵”原为契丹语,翻译为汉语就是辽代皇帝的“行宫”、“行营”的意思,是辽王朝政治制度的一个特殊存在。
辽扩张形式图
契丹族作为北方各少数民族中的佼佼者,最初建立的是契丹国,后来改名为辽国。契丹族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使得他们有着不同于中原人的定居习惯,他们逐水草而居,根据不同季节、气候、水草的丰茂情况,轮转迁徙,也因此后来便产生了后来辽代历朝皇帝沿用的四时捺钵制度。
捺钵制度产生的客观原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契丹一族地处于沙漠地区,水源稀少,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而牲畜的成长离不开水草,自然环境反推着契丹族逐水草而居。外部环境的不安定。辽国边境地区各势力交错,实行捺钵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边疆的这种不安定因素。契丹族内在的勇武精神。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等各种因素作用下,让契丹人自幼养成了善骑射、好争斗的性格。这也是契丹建国的根基,毕竟曾被称为“马背上的帝国”,捺钵制度也是检阅契丹士兵勇武的一种象征。
军营中的辽士兵
在四时捺钵制中,春捺钵最为典型。辽圣宗中期,四时捺钵之地相对确定,春捺钵位于长春州及其周边,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白城市一带。春捺钵的主要活动是钓鱼、捕鹅、骑射、祭祖等,在活动时,皇帝还会举行“头鱼宴”、“头鹅宴”等活动,这些看似简单的渔猎活动,其实是为了祭祀宗庙,背后所代表的政治意味浓厚。
《左传》中记载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除此之外,春捺钵的内容职责还有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巩固皇权,处理朝廷上的各大政事,接受各大属国的朝贡,与国会盟,共商国事。《辽史》记载曰:
“皇帝四时巡狩,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
由此可见捺钵之地便是辽国的政治中心,辽帝携文武百官四时捺钵,百官在接受到皇帝的命令后施政管理各地。
游牧民族的内部政治关系不同于汉民族,尤其是以契丹一族的辽国为例。国家的政治中心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帝王的四时捺钵所在地而随时变动,上面所提到的辽帝在捺钵之地处理政务,远在帝都的朝廷,还有着另一套处理政务的系统。
四时捺钵制下辽皇帝巡回办公
以此来看,辽帝国特有的四时捺钵制度,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中央理政制度。
政治、军事、宗教信仰等各种因素作用下,四时捺钵制度设立
政治原因契丹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深知各少数民族人的野心。捺钵制度的建立在极大程度上遏制了地方民族的不臣之心,如春捺钵所在地长春州,毗邻女真、室韦等族,秋、冬捺钵之地坐在的黑山、木叶山,都是重要地理位置。春捺钵进行的强化军事力量、接受朝贡、会盟等,是向世人展示军队的实力震慑宵小。接受朝贡可以检验帝国边境各族的情况,对于那些不来朝贡的部落采取一定措施。
军事原因捺钵进行的钓鱼、捕鹅等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检阅士兵的配合度和将领的指挥能力。契丹建国的基础就是百姓们的勇武,所以历代统治者认为勇武之气若在,则契丹不惧强敌。另一方面,捺钵在娱乐时对军队的检阅既能达到对内部武装力量的检阅的目的,同时又能在检阅时对周边各国起到震慑,可谓是一石二鸟。
辽捺钵行营
每逢春捺钵之际,契丹人、汉人、商人、捺钵统治阶级杂居在一起,各自带来了不同民族的先进技术,各民族大杂居于捺钵之地,也在某一方面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所以捺钵之地基本都会发展成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多元中心。
宗教信仰原因捺钵制度与契丹民族的宗教信仰有着很深的关系。宗教信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契丹族作为少数民族有其特殊的民族信仰。辽国契丹族对于渔猎活动的传承上,延续了匈奴、鲜卑的特性,结合自己的特殊情况,他们认为“山”乃是生前死后,所居之地。因此山在契丹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四时捺钵制度中,秋、冬捺钵之地就临近黑山、木叶山,因为此二山在契丹族心中地位极高。
捺钵制政治上,巩固了皇权维护了统治;经济上,促进捺钵地经济发展;文化上,增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大融合
辽代所建立的四时捺钵制度本意是为了处理政事,但它不同于传统的文武百官处理政务,皇帝处于帝都,以奏章看天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误差的,无法做到因地制宜。捺钵制度和帝都的文官政治并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最大化保障辽国政策的全面性,无论是政令、军事还是民生经济,都可以更好的帮助辽王朝理政施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制度不仅巩固了皇权为辽王朝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贡献,也为后世少数民族执政提供了借鉴意义。
四季捺钵之地的经济也会随着皇帝的到来,迎来新的一波繁荣。每一年,辽帝与文武百官捺钵理政,会在政策上颁布相关法令发展捺钵之地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当地经济产的发展。《辽史·食货志·下》亦载:
“又令有司谕诸行宫,布帛短狭不中尺度者,不鬻于市。”
这里明确指出“市”在“行的宫”附近,捺钵之地作为辽代政治中心,以及会盟、捕猎等活动的场所,需要大量人口进行直接服务或间接服务。所以每位皇帝在即位后,都会组建自己庞大的捺钵队伍,而捺钵之地需要对这些队伍的日常饮食负责,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运行。
四时捺钵制更多起到的是政治上的作用,但由于捺钵制的特殊性,其在发挥政治作用对的同时也促进了捺钵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辽代统治者频繁的大规模的捺钵,在这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捺钵制度,一项政治性质的制度却同时在经济和文化上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其背后所涉及的政治行为、军事行动、文化意义、经济行为也都是特殊历史情境下的特殊处理方式。
结语
捺钵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政权统治制度在辽代历代皇帝手中不断修改趋于完善,捺钵制度开创了一种新的政治体系。使得它区别于汉民族传统的皇都为政治中心,天下诸事皆出自皇都,捺钵制度的特性更加符合少数民族的政治特点。
今吉林发现的辽代皇帝春捺钵遗址
历史中,众多朝代都借鉴过汉民族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而辽代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建立了独属于自己民族特有的政治制度——二元政治制度,让皇帝与百官处理起事务,更显便捷。捺钵文化在后世也被金、元、清等少数民族朝代所吸收借鉴来治理国家,促进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大融合。
在今天,随着春捺钵遗址的发现,对于今人研究辽代捺钵文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填补了历史对辽代在中央政治制度举措记载的残缺,让现代人对于捺钵文化和辽少数民族的统治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关键词: